close

文/蔡松伯(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碩士,成大全球議題研究社前社長)

筆者曾僥倖擔任成功大學全球議題研究社的社長,當時除了與社員好友們討論國際時事外,也間接接觸到國際關係相關的理論。由於這段因緣,最後投入國際關係的研究,並完成了碩士學業。曾幾何時,追求國際觀的我們,常把國際關係(International Relations)與全球議題(Global Issues)混淆,使國際關係的研究範圍不斷擴大,最終導致學門內部的理論爭辯,使得理論研究逐漸分化與破碎。

事實上,國際關係並非「上窮碧落下黃泉」,最早指涉的是國家間的政治。而全球議題涵蓋的範圍較廣,其內容已經超越國家的能力範圍,泛指人類共同面對的問題。舉例來說,國際關係講究「結構」,如同撞球檯上存在著不斷滾動的大小球類,大球之間的互動,必然影響小球的行為與方向。

作者:aakanayev
圖片來源:http://ppt.cc/n~BU

所以最早研究國際關係的人們是外交家,其最主要的分析對象是國家,各國的外交行為,常常是研究者長期關注的課題。外交的目標是追求國家利益,然而一國的利益(interests)等同世界社會的福祉(welfares)嗎?於是探究此一問題的研究者,開始關注全球議題的發展。例如全球氣候變遷問題,起因於各國對自然環境的零和競爭,我們都知道世界各國如果能聯手合作,暖化的速度就可以得到控制。

然而國際關係的本質是為了求生而競爭,各國(尤其是大國)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與國內就業,很難犧牲短期的國家利益,去追求長期的世界福祉。這也就是全球議題與國際關係的最大分野處。

 事實上,不論是學術界或是外交圈,關心國際關係的人們,永遠都需要面對全球議題的挑戰。而尋找全球議題解答的人們,也必需要瞭解國際關係中的外交現實。我們不妨思考看看,目前的氣候會議的主要成員是誰?關於碳交易、碳足跡、綠能產業、非核家園的主要提倡者,又是哪些人?

其實國家仍然是全球議題的主要行為者,只是全球議題更關注國際場域中的弱勢族群,包括小國、部落、民眾等。但在這場大國博奕,牽動全球的格局裡,台灣人身處弱勢中的弱勢,卻仍安於現狀,打不開視野,任憑狹隘政客所操弄。

因此「洞見」提供一個很好的舞台,給國際關係的學習者發表;同時也給予關心全球議題的人們,一個瞭解現實、找到契機的可能性。最後,不論你是全球議題的關注者,還是國際關係的研究者,甚至是對兩者都有興趣的人們。大家應該都已瞭解到,昧於國際時事、疏於國際事務,絕非一個需要國際觀的公民應有的作為。

國際關係與全球議題,都是國際觀的一部分,重點是主動地關心。 「洞見」為我們開了一扇窗,窗外的景色,只有主動推窗的人才能知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jh201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